摩托日记:从上海到荣成(2)

最差的火车往往会带你穿越最神奇的地方,这几乎是一条不言自明的真理。

——《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

你会如何规划一趟旅行的路线?

虽然骑车去看海的主意算是“蓄谋已久”,但这次旅行的路线却并没有经过相称的“谋划”。实际上,除了一开始在地图上标出了荣成这个目的地以外,一直到出发前夜还有许多细节悬而未决,比如说,第一天的目的地,整趟旅行的中点究竟是哪里。

在一开始,这个位置留给了连云港,因为上海到连云港的距离适中,而且这里的海滨一样值得期待。但一个人自驾出行给了我足够的底气去随心所欲,当我在出发前一天的晚上,在地图上看到岚山这个地名后,我本就四面透风的出行计划马上就被推倒重来。

我很喜欢石黑正数的《小镇不停转》,这是一部讲述成长在商店街的女高中生不那么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漫画,故事中的女主角岚山步鸟总是一副无忧无虑的快乐模样。日照市岚山区这个地名恰好与步鸟的姓氏一致,于是改变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抱歉,连云港。

我专程带了一本石黑正数的《小镇不停转》漫画,在岚山标牌下打卡

旅行第二日

本以为经过前一天十几个小时的骑行,第二天或多或少会有些起床困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可能是因为兴奋,第二天,我醒来的要比预期早得多。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山东,前天晚上抵达这里时已是深夜,所以醒来后我才能好好地观察这个地方。我居住的酒店旁边就是一座村庄,透过房间的窗户,我能看到村庄平房屋顶的红色瓦片,以及正在晾晒的各种农产品,还能看见村民们迈着慢悠悠的步伐散步。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配合晴空万里的好天气,让我对这一天充满了期待。

早上的村庄

在简单吃过早餐后,整理好行李,第二天的旅程开始了。

这一天的计划是从日照出发,经青岛继续沿海岸线向东,抵达最终的目的地荣成。相较于前一日单调的临海公路,第二天的路线要有趣的多,沿途不仅将穿越不少村落,还有着更壮丽的自然风景与人工造物。而且没有了前一天那样的阴雨,我第一次得以切换到游客的心态去体验这次旅行。

作为一个成长于陕西的内陆人,山东给我的印象与陕北相似但又略有不同。在我途径的区域,一眼望去,两地都唯有天空与广袤的山丘,只不过陕北的山上总是覆盖着黄土,而山东的山则更有生机,沿途的国道两侧也总是有着绿树连荫。10月的山东,在树下骑车甚至会有一丝凉意。

城市与城市之间并没有物理上的边界,从日照驶入临沂,要不是有导航提醒,我或许也察觉不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城市。作为一个游客,两座城市带给我的感觉别无二致,无论是路旁的植被,还是透过当地居民言语步伐所展现的生活步调,都让我想起了一千公里以外的陕西。但青岛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无需任何提醒,当你驾车驶入这里,你就会意识到,青岛到了。

青岛

在过去,青岛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它被德国和日本相继殖民,思乡心切的殖民者用带有异国情调的城市规划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近四十年前,旅行家保罗·索鲁在他的中国火车之行中途径青岛,看着几千个东方面孔在一片漆黑之中涌入一座德式车站,熟悉与荒诞的感觉交织在一起,让他产生了一种恐怖的感觉。

与保罗·索鲁不同,在我驶入青岛时,这里阳光明媚,带着一些温暖的海风吹在身上,让人心情愉悦。虽然偶尔能见到一些与周边格格不入的建筑设计,但这反倒增添了一丝异国情调,带着一些海滨特色的植被,也在反复提醒你,这是一座依海而建的城市。

与我去过的其他沿海城市相比,青岛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感觉尤为特别。这不仅与旧时代留下的带有异国情调的城市规划有关,更与这里居民展现的状态,以及进入青岛时我个人的心情密切相连。滨海的城市大多充满了活力,而脏乱与浮躁也总是如影相随,但青岛不是这样,这座城市的绿化与市容让我印象深刻,或许是因为假日,在成荫绿树下漫步的行人也很少迈着被追赶似的步伐。如果是乘坐飞机或火车直接抵达青岛,或许我也只会惊叹于青岛淡淡的异国情调,接着马不停蹄的赶往热门景点,但在经过一天多的骑行,穿越了那么多的城镇与乡村后抵达这里,我获得了新的观察它的角度,得以从以往没能注意到的细微之处感受它们的区别。

这或许正是摩托旅行的独特之处。当你不再透过玻璃观察沿途的一切时,你也将成为一个特别的“游客”。

驾驶的视角

海、乳山以及日落

这趟旅行中,我与海的初遇有两次。

一次是在第一天的夜里,在连云港的海堤与大桥上。虽然能见度不足,目之所及只有远方几十米高的、闪烁着红色灯光的风力发电机轮廓,但汩汩的海涛声,以及略带腥气的陆海风都告诉我,海就在这里。

另一次则是第二天的下午,在即墨,除了堪称是海岸线标志的巨大风车,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海。

巨大的风车和扇叶在本次旅途中随处可见。一开始,它在我心中约等于海本身。当我在临海公路看到远方几十台风车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尽时,我曾以为风车如此之多,前方必有海景。但实际上,临海公路如名所示,仅是“临海”而已,再加上各种植被与人造物遮挡,目之所及,并无心中所想。等到真正驶入与海为邻的连云港时,已是夜里了。

在即墨,有一条与临海公路名称近似的滨海公路,它紧邻黄海,沿山东半岛的向东伸展。这次旅行中,我真正的“海岸线之旅”正是以它为起点,一路向东,接着直抵荣成。

在青岛即墨

在这条路上,与海初次碰面的情形并没有我所设想的那些戏剧性的瞬间,毕竟路上的种种景色,都已为我提前预告了即将发生的变化。纵使举目四望暂无海景,但没擦防晒霜的胳膊与后颈都在用刺痛告诉我,这里有着名副其实的海风和太阳。除了期待的蓝色仍旧缺席,这里与我所想象的海滨无异。在某一个瞬间,我甚至觉得停在这里就好,见不到海也无妨。

摩托旅行的途中,经常会有这种想要“到此为止”的时刻,这是我在十来次旅行后得出的一点心得。特别是当你一个人行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国道上,对向四五辆开着远光灯的大卡车接连从你的身旁呼啸而过;或者像我在即墨的这个瞬间,顶着高温,想着一千公里外的冰镇可乐。在这样的时候,你会想要诘难不久前下定决心出发的那个自己,为什么放弃了熟悉又舒适的环境,而去体验风餐露宿,与风险为伍。

摩托旅行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被这种在后悔和兴奋之间反复摇摆的心情所占据,但奇妙的是,这种动摇往往转瞬即逝——或许是在某个无名山隘所见的孤山远影;或许是在某个海滨小镇,当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渔获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不期而遇的瞬间,就像是散落在漫长旅途中的珍珠,让一切变得值得。我在驶往乳山途中所见的落日,正是这样。

从即墨驶往乳山的途中,丁字湾大桥是必经之地。很难描绘我第一次见到它时的感受,当时正是一天中的金色时分,天际线已经逐渐展现出琥珀色。丁字湾大桥的灰色桥身与那些斜拉的红色钢索在这样的背景中显得格外扎眼。

在丁字湾大桥

在我驶上大桥的那一刻,发动机的声音突然被海风稀释,阳光将我的影子投射在桥面上,随着骑行不断拉长变形。在桥的最高点,我停下车。从这里望去,海湾像一面被揉皱的锡纸,远处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看着渔船在桥下缓缓驶过,海风裹挟着凉意,将退潮的气息送入鼻腔——那是海藻、盐分和潮湿泥沙混合的独特味道,我突然有些感动,这趟看海的旅程,终究是值得的。

从桥上眺望海湾

从丁字湾大桥出发,到目的地荣成只剩一百多公里了,其间,我还经过了乳山。

我初识乳山的契机与大多数人一样,都是那些描述楼市泡沫破灭的猎奇新闻。卖不出去的海景房,就我这个内陆人而言,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拜新闻所赐,在进入乳山之前我就做好了见到一座空荡荡的城市的心理准备,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在驶往乳山的途中,我遇见了一片正在退潮的海。暮色里的滩涂呈现出金属般的灰蓝色,但比潮水退得更彻底的,是那些矗立在海天之间的混凝土森林——十几层甚至二三十层高的住宅楼,虽为万家灯火所建,但随着天色渐晚,这里却见不到灯火。有些人会把钢铁混凝土建成的高楼比喻成墓碑,但到乳山以后,你会觉得这些高楼就是墓碑。我的想象力并不丰富,但我很喜欢试着去想象所见之物背后的故事,穿行乳山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在想象这里房市顶点时热火朝天的情景:挤着购房的人们;渴望大赚一笔的投机客以及那些在奠基仪式上剪彩的开发商。现在,他们也随着潮水褪走了。

荣成

驶离乳山时已经入夜,好在距离目的地荣成也只剩100公里了。但这100公里,却比我想象中要遥远。

一方面,从乳山到荣成的国道夜晚并没有多少灯光,其间还要穿越一些林区和山路,出于安全考虑,我车速很慢;另一方面,十月初的山里比我想象的更冷,随着夜色渐深,气温越来越低,我不得不停车取出骑行雨衣,套在身上当作保暖的外套,仪表盘和车头微弱的灯光也成为黑暗世界里唯一的坐标。

途中的某个小镇

当我在某一个有灯光的小镇稍微歇息时,在路灯下,我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头盔的耳机也正好响起了《Earth Angel》的旋律,我突然想起了接近十年前刚到上海读大学时,躺在足球场的草地上,看着星星慢慢移动,想象着未来会怎样,那是我大学时光里少有的轻松时刻,现在这个远离现实联系的小镇,我又短暂的重新有了这样的感觉。

最终抵达荣成市区时已是深夜,虽然这里远离海岸线,但我的耳边似乎还能听到涛声,眼前似乎依旧能看到渔船的灯火明明灭灭。我看着风挡和头盔镜片上虫子的尸体,它们构成了比任何旅行纪念章都真实的勋章。

“终于到了,明天去做一回游客,到处看看?”

我抱着这样的想法,进入了梦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