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从上海到荣成(1)

我如何学会停止恐惧并爱上摩托车

大概是因为看了太多交通事故视频,我对开车这件事一直没有安全感,总是觉得如果让我掌控油门,下一秒这辆车就会冲上人行道。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没有去考驾照,非机动车和公交成为了我出行的唯二选择。

我的公路自行车

我不是追求速度的狂热份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觉得公路自行车就满足我的需求而言,完全绰绰有余,但随着骑行经历日渐丰富,我心中慢慢产生了新的想法。

我想要更快,去更远的地方。

当这样的想法产生以后,装备升级也提上了日程。但在起初,我并没有考虑摩托车,这既因为摩托车是机动车,需要考虑驾照、牌照、保险等等想上去就很麻烦的东西,更因为我在平常接触到了太多有关摩托车的负面信息,”摩托=鬼火“的刻板印象深入我心。

所以在一开始,我考虑的方案是爆改电驴。事后想想,这其实是一个更鬼火的选项。

阻止我迈入鬼火之路的是电驴的安全性,以及远比想象中要高的改装成本,高性能电池动辄两三千,再加上其他外观件和功能件,改造一辆令人满意的鬼火战车比我预想的要贵不少,而且在爆改之后,新国标电动车的安全性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鬼火方案最终被我排除在外。 与此同时,本田正好宣布了CC110引进国内的消息,低油耗、小排量、无离合,对于没有机动车驾驶经验的我来说这是一辆完美的入门车。预定、提车、考证,一气呵成,我最终走上了自己未曾想过的道路,成为了一位机动车驾驶员。

我的Cross Cub 110

坦白来讲,驾驶CC110的体验就像是在开一辆大号的电动车,左手没有离合器,不需要在堵车和起步时担心熄火,管好右手就能在道路上畅行无阻。而在作为新手司机骑行1000公里以后,我开始想骑着它走出上海,去更远的地方。或者再具体一些,我想去看海。

对于旅游,我其实并没有特别的热忱。节假日里,非必要不出门是我的信条,比起在外受罪,我更愿意在空调房里玩游戏。即使在拥有两辆摩托车、开着它们半年走过几千公里后,这一点依旧没有改变。但每一个摩托车驾驶员或多或少都有过骑车远行或绕远路的冲动,在这种冲动中,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骑车这一行为本身:透过轮胎清楚地感受到道路被甩在身后,隔着镜片看到道路两旁的景色变得模糊。驾驶汽车当然也能做到这一点,但呆在挡风玻璃后的小隔间里,体验终归还是略有不同。

目的地的挑选其实更近似蒙上眼睛用飞镖扎地图。虽然说是要去看海,但我对海的要求不高——只要别是上海这样的泥水就行,我更在意距离和其他的细枝末节:距离不能太近,否则缺少离开上海的实感;但也不能太远,作为社畜精力和假期终究有限;不能太热门也不能太冷门,既要有海又不能只有海。我沿着中国地图的东部海岸线一路扫视,最终把目的地定在了山东半岛,层层挑选后,座落在半岛最边的荣成成为了我的目标。

通常来说,确定目的地后,我们需要开始制定旅游计划。有些人喜欢将计划制定得非常详细,包括每一分钟的安排;有些人喜欢简单列出必去的景点,然后灵活组合。而我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一直到出发前一天,我的计划表上只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日照,这是我第一天的中转站;另一个是荣成,这是我第二天要到达的目的地。

整理好行李后,在国庆假期的第二天,我出发了。根据导航,我在第一天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一路向北,途经上海、太仓、南通、盐城和连云港,最终到达日照市。全程大约650公里,如果一切顺利,13小时后就能到达目的地。

然而,事情并不如人所愿。回顾这次旅行,从规划、补给到行李,我的一系列选择都值得商榷:不应该带太多电子产品,也不应该将每日行程安排得太紧凑,应该带上一套秋装而不仅仅是夏装。在这一系列错误的选择中,唯一正确的选择可能就是带上雨衣了。对于经验丰富的摩旅者来说,“带雨衣”应该是常识,但作为一个胆大的新手,为了省事,我将希望寄托在气象卫星和天气预报上。当他们告诉我未来七天都是晴天时,我开始考虑将行李包中最后一点宝贵空间留给折叠椅,而不是那个“无用的”雨衣。当我在离开上海的路上听到雨滴砸在头盔和镜片上时,我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下雨停车更换雨衣

与汽车相比,摩托旅行更容易受天气影响。不仅是因为驾驶安全的问题,还因为你的心情很容易跟着落下的雨水一起沉入谷底。在上海驶向荣成的1200公里中,绝大多数时间我的心情都能称得上“不错”,唯有三段路程除外。

而在这其中,从上海到盐城的三百公里雨骑绝对是体验最差的一段。这是我本次旅行的起点,但却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本来对这段路充满期待,阳光、风力发电机、滨海的海风,设想中的旅程应该是这样,但实际上,这段路程的绝大多数的时间我都在听着雨水打在头盔上的声音,思考要不要立即掉头返回,特别是当我透过模糊的镜片,看到远方依旧灰云万里,不见放晴时,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这种感觉稍微有所改善是在我抵达太海汽渡渡口之后。由于摩托车不能上高速公路,所以渡船是我穿越长江的唯一选择。大约从上海出发三四个小时后,我到达了渡口,等待上船的车辆已经排成了一公里左右的长队。虽然渡口的天气仍然阴沉,但至少没有下雨。我估计是因为坐在车里感到无聊,很多成年人带着孩子在道路两边玩耍来打发时间,还有一些人自带零食、饮料和露营用品,干脆开始路边野餐。

渡口排队的长龙

一开始,当我看到排队上船的队伍这么长时,”掉头返回”在我心中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但幸运的是,在这里,两轮车可以稍微享受一些优待。在蜿蜒一公里多的汽车队伍旁边,有一个专门的非机动车与摩托车入口。这里只有零零散散的几辆两轮车。我问了一下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等下班船抵达后,我们就可以直接上船出发。

在船上,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四五辆摩托车。据我观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上海或苏州出发,目的地大都在江苏省境内。我用了”观察”这个词,是因为我不喜欢主动和别人攀谈,所以大部分信息都是我根据他们聊天时的零星谈话总结得出的。虽然作为一起坐在同一条船上的摩托车骑手,我们之间有一种同类的亲近感,但与其一起聊天,我更喜欢一个人在船上看着江面。尽管泥黄色的江面并没有太多美感,但经过连续骑行三四个小时后,我想找个机会稍微放松一下。

轮渡上遇到的摩托骑手

大约半小时后,渡轮抵达了长江的另一边。第一个骑手戴上了头盔,其他人见状也陆续做好准备,随着砰的一声,船头靠岸,我们分离的时刻也到了。这短短的半小时也是我在这趟旅行中唯一一次与其他人共度的时光。

下了渡轮,我第一次踏上了南通。坐落在这里的读库基地是我的一直想去的地方之一,但此次旅行我并没有将它加入路线,因为时间有限,前路漫长,跨过长江之后,还需要十个小时才能抵达我的目的地日照。

从南通沿海岸线一路向北并不如想象中有趣,路况不错,但也仅限如此。临海公路名不副实,看不到海,倒是能看见数不清的风力发电机。初见这些大家伙让人兴奋,但在继续骑行几个小时后,看着缺少变化的风景,难免有一些麻木。

灰蒙蒙的路

我很熟悉这种旅行中的麻木感。麻木并非贬义词,它所代表的其实更近似《白日梦想家》里本·斯蒂勒所扮演的男主角神游世外的状态。在以往的旅行经历中,去程与返程途中我总是会陷入这种状态,望着窗外发呆。我的思绪并没有早早的就飞到了目的地,而是出现在了初目的地之外的其他所有地方,通常回过神来,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没有坐在火车或飞机的玻璃后,而是双手握著车把,感受气流从头盔中穿过,我不是在“前往”目的地,而是在“驶向”它。

将我从这种状态中唤醒的是久违的阳光。南方的梅雨季,半个月不见太阳也是常事,但与之相比,今天在路上与阴雨相伴的8小时却让我觉得更加漫长。在阴雨之中,我质疑自己骑车旅行的决定,后悔没有带上必需的装备,抱怨缺乏颜色的灰蒙蒙的风景,但在某一刻,当我跨过了无形的边界线,见到阳光久违地洒在地面上时,失落一扫而空,我感觉到,选择骑车出门实在是太好了。自此之后,这趟旅程都是阳光明媚。

终于日出

夜里11点,我终于抵达了日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